这天下午,康复二科一间病房里传来阵阵哭声,却没有哪个医护人员上去瞧一瞧。原来,是心理康复治疗师宋宇在给一位患者做心理疏导及治疗,患者通过哭泣发泄出情绪,开始接受医生的帮助。
这是一位42岁的女性患者,入院时已经因车祸外伤导致双下肢1个多月了,此时伤残改变的不仅仅是她的生理状况,更重要的是其心理状况,她每天询问最多的就是,“我的腿什么时候能动,我什么时候能好?”尽管认识到了目前的情况,但她一直相信自己会很快恢复所有功能,对康复的预期偏高,依赖“奇迹”的出现,而面对医生制定的康复计划,她却表现出了消极的态度,配合度很低。责任护士细心观察到她每天情绪波动很大,经常默默流眼泪,通过沟通了解到她对康复有抵抗情绪,悲观绝望。再加上认为自己会成为家庭的负担,压力转化为焦虑,却只能对着另一半发泄情绪,导致家属情绪也处于崩溃边缘点。责任护士立即与主管医生沟通后申请了心理康复治疗,于是发生开头那一幕。通过这次心理疏导及治疗后,她的悲观情绪有所缓解,能较为积极的配合康复训练。
心理康复治疗师宋宇指出,由于患者一般对伤残毫无思想准备,因而无法立即适应,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接受,而康复患者的心理障碍会直接影响其康复训练的效果,所以要跟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了解患者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鼓励患者克服负面情绪,家属多给予支持,配合完成康复计划。对于心理有严重问题的患者,应敏锐地发现,尽快联系专职的心理医师给予心理疏导及治疗。(康复二科 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