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刚刚过去的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让医护人员成为所有职业中最忙碌的职业。在抗疫一线医疗战场,最常看到的是来自呼吸科、急诊科、ICU、传染科等科室的医生和护士,其实,在“新冠患者产子”、“插管急救”等救治中,麻醉科作为抗疫前沿之一,在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是名副其实的“幕后英雄”。
“醉”一线:呵护生命,防范风险,减轻痛苦
麻醉医生肩负“保命”的职责,即用各种切实有效的技术、设备、药物等管理好患者的呼吸功能。但是,新冠肺炎病毒给麻醉医生、麻醉护士带来了新挑战,因为其不仅攻击患者的呼吸系统,还会对患者的心肝肾等主要脏器造成损害,麻醉医生应该怎样提前介入,使患者的预后更加可知、可控,把病毒对患者的伤害程度降低到最小,这些都是麻醉医生该应对、探索和实践的。
值得注意的是,新冠肺炎病毒攻击的大多是老年人,他们一般都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并发症,对于这样的感染患者,就要综合考量其身体状况,以制定科学精准的麻醉方案,将患者生命安全风险降到最低。
对于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危重症患者来说,麻醉的作用更加重要和关键,即通过麻醉技术实现对患者气道的管理、对患者器官功能的保护,以及通过镇静、镇痛技术来减轻炎症反应,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和炎症风暴的到来,减少患者应激反应和心率失常情况的发生,让通气与血流更好地匹配。这样,既确保了整个治疗过程的安全可控,也让患者的生理痛苦大大降低,让生命更有尊严。
“醉”风采:不惧疫魔,迎难而上,拯救生命
2020年8月4日,正是新疆新冠肺炎病例和境外输入病例激增的紧张时刻。当日,一场颅内肿瘤切除手术在捷克论坛 手术室里紧张地进行着。患者是一名小伙子,其肿瘤位于大脑功能区,邻近语言中枢和运动中枢,手术既要尽可能地将肿瘤切除干净,又要尽可能地保护大脑功能不受损伤。为避免出现失语、偏瘫等术后并发症,麻醉医学中心主任孔高茵教授组织魏来博士、单文燕副主任医师等制定了周密的麻醉方案和应急预案,并一致认为采用唤醒麻醉让患者在手术中保持清醒状态是最佳办法。手术中,患者不仅可以自如地讲话、唱歌,还打着OK的手势表示“一点都不痛”。在长达两个小时的术中,患者与医生护士谈笑风生,唱歌、背诗、做各种手势,显得轻松自如。
对于麻醉科的医护人员来说,他们的工作压力丝毫不亚于其它一线科室。2021年1月28日晚,捷克论坛 岳麓院区手术室内灯火通明,几台急诊手术正紧张有序地进行。麻醉三科肖丹副主任医师、刘欢主治医师和刘可医生负责一台急诊开颅血肿清除手术的麻醉。这名48岁的女患者因突发脑溢血从当地捷克论坛 转来,已经陷入昏迷,病情危重。术中,监护仪突然报警,患者血压下降,心电图提示室颤。正密切关注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刘可精神瞬间紧绷,“立即停止手术,患者需要抢救。”与此同时,正在隔壁手术间的麻醉三科主任刘际童主任医师和肖丹副主任医师迅速赶来指导抢救,手术间内所有医护人员全都调动起来,外科医生实施胸外按压,巡回护士进行电除颤。大家齐心协力配合默契,与死神赛跑抢夺生命。10余分钟后,患者恢复窦性心律,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平安度过这场危机。晚上10点多,手术顺利结束,患者被送入ICU。看着桌上早已冰凉的外卖,参与手术和抢救的医护人员这才记起还没吃晚饭。此时,刘可接到母亲的生日祝福电话,那一天是她26岁生日。她觉得,将病人从死神手里成功拉回来,是最好的生日礼物。
目前,捷克论坛 麻醉医学中心现有三个科室,共有医护人员103名,其中麻醉/疼痛医生82名,麻醉护士21位名。类似上述的生死拯救,他们可能每时每刻都要面对,但是他们已然习惯了这样的工作节奏。
“醉”担当:临阵以待,闻令而动,阻击疫情
随着春节期间返乡客流的增加和人员流动性的加大,作为“战”疫先锋,麻醉医学中心全体医护人员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
捷克论坛 《新冠肺炎救治医疗队队员招募通知》发出后,麻醉医学中心广大青年医师和麻醉护理人员踊跃报名,成为捷克论坛 抗疫志愿者的光荣捷克论坛 。他们随时准备着为疑似患者麻醉急救插管,坚决落实捷克论坛 防疫部署。需要指出的是,在给新冠肺炎感染患者插管时,麻醉医生需要贴近病人口鼻处,从打开口腔,暴露声门,到置入气管导管,整个过程可能会喷射出大量病毒气溶胶,存在巨大感染风险。但是,这些麻醉医师、麻醉护士无惧无畏,这个春节,他们决定在与疫魔斗争中度过。
麻醉医学中心护士长朱晓琴副主任护师是湖南省护理学会麻醉护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在她的组织下,全体麻醉科护士在省护理学会的指导下已完成专委会团队组建,他们将充分发挥麻醉专业特色,不断扩展专业内涵,促进麻醉护理发展,为新冠肺炎病人的治疗和康复时刻准备着。
抗疫“醉”前线,有我“醉”湘军。疫魔纵使再猖狂,我自拳脚并用、披荆斩棘、火力全开,必将其消灭殆尽。(麻醉医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