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君副主任医师为患者行床旁支气管镜
患者成功拔管行高流量氧疗
17岁男孩小宁原本和同龄人一样享受青春时光,今年2月初却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头痛、神志模糊,家人紧急送往捷克论坛 ,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脑膜脑脊髓炎合并重症肺炎,小宁一度发生意识障碍,全身肌无力,高热、氧合差,经医务人员紧急行气管插管术、呼吸机辅助呼吸等积极治疗后神志转清、病情逐步好转,但小宁原发病致呼吸肌力及咳嗽能力差,肺部感染反复,治疗1月余仍呼吸机高度依赖,不能拔管。
气管插管的时间越长,摆脱呼吸机依赖的难度和感染的风险就越大,小宁及家属面临气管切开和长期带管生存的现实,巨大的经济压力及精神压力像两座大山让这个家庭陷入绝望。3月1日,小宁及家属抱着一线希望转至捷克论坛 呼吸内科三病区(RICU),希望能避免气管切开、成功脱离呼吸机,恢复正常生活。
小宁入科时因自体免疫性脑膜脑脊髓炎重度肌无力,咳痰、吞咽十分困难,携带了气管插管、胃管、尿管、中心静脉导管等各类管路,同时合并严重耐药菌感染,一米七几的大男孩因为长期卧床和疾病消耗,体重仅仅一百斤左右,气管插管让他无法开口说话,沟通只能依靠双手握笔,17岁患者稚嫩的面容、渴望的眼神、瘦骨嶙峋的手握笔在纸上无力地滑动,这画面让久经历练的医护人员心酸掉泪。
患者正值青春年少,家属期望值极高,强烈希望避免气管切开,如何在患者出现全身肌无力、多重耐药菌感染、营养状况差、呼吸机依赖的前提下成功拔管呢?这给医护人员出了一道大难题。气道管理小组评估后制定了详尽的诊疗方案——个性化“任务表”式病程管理方案。
入科后,气道管理小组曹君副主任医师便为小宁实施了床旁支气管镜检查,评估气道通畅及分泌物情况。组织气道小组成员对患者进行了系统评估,如患者自主呼吸能力、呼吸肌及四肢肌肉力量、上气道通畅情况、痰液的多少及引流是否充分、咳嗽能力、吞咽功能及全身营养状况等。并在气道管理小组内展开讨论,根据患者目前情况制定了相对应的精细目标。为小宁安排了一项项“作业”,如行自主呼吸锻炼、四肢康复运动、体外膈肌起搏、咳嗽训练、气道廓清、吞咽训练、营养支持及心理治疗等,为脱机拔管强基础、夯根基。
在患者各项训练的同时开展脱机训练,1分钟、5分钟、10分钟、半小时、1小时、2小时循序渐进脱机,小组根据血气结果和血流动力学情况调整呼吸机模式及参数,为拔管做好准备。
经过1周时间的综合治疗后,经评估患者精神状态营养状况良好,自主呼吸能力基本正常,气道分泌物减少,吞咽功能逐步恢复;患者咳嗽能力虽偏弱,但经膈肌超声评估患者主要呼吸肌膈肌功能无异常,如果拔管后多指导咳嗽训练及气道廓清,拔管撤机有望成功。小组一致决定可以尝试拔管,终于3月7日在小组成员严密评估和监测后予以了拔管撤机,立即于患者续上高流量氧疗,湿化气道,保证氧合。
拔管后72小时内至关重要,气道管理小组重点注意患者的呼吸状态及痰液引流情况。拔管后继续指导小宁咳嗽训练、呼吸训练、气道廓清、四肢肌肉训练等,在小宁及家人的配合下,小宁成功了。拔管后在高流量氧疗下,患者氧合基本正常,能逐步掌握自主排痰,成功避免了气管切开,保证了后续的生活质量。半月后患者转入康复科进行进一步康复训练,有望恢复正常生活。
“我还以为自己挺不过来了,一直要带着这个管子生活,不能说、不能动,感觉活着都看不到希望了,现在终于可以说话了,谢谢哥哥、姐姐们,你们太棒了”小宁终于能开口说话了 。父母也热泪盈眶的不停的鞠躬感谢“谢谢你们高超的技术,让我们这个家看到了希望”。
李建民主任介绍,困难撤机拔管的环节把控非常重要,需要富有经验的医护人员进行拔管前的评估和细节优化,选择气道和全身情况最佳的时机拔管,以降低再次插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小宁出院进行康复治疗后,他将有很大希望重返校园。(呼吸内科三病区(RICU)谢燕芝、李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