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天阶微润,草色含珠。一夕轻雷,万丝随行。今夜的小雨带着无尽的思念轻轻滴落在我的脸庞,一点一滴地浸润着我的肌肤,一丝一毫地触动着我尘封已久的记忆,一步一阶地展开了我深埋在脑库髓海中对父亲深深地怀念。
父亲出生于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年代。兄弟姊妹八人,他是家中的长子,祖辈世代务农。为了躲避战火,父亲从小跟着我的爷爷奶奶过着食不果腹,颠沛流离的生活。他虽深受战火荼毒,却也在战火的洗礼中磨练了意志,养成了吃苦耐劳的韧性,更有精忠报国的雄心壮志,逐渐成为有报国理想的热血民兵队员,同时也是家中的顶梁柱。
父亲读书不多,但从小受有着私塾三年学历的爷爷教导,很好的传承了中华优秀文明传统,尤其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百善孝为先。
当新中国刚成立时,饱受战火荼毒的华夏大地满目苍夷,百废待兴。人民的温饱问题是毛主席口中所说的“进京赶考”的第一大难题——尤其是1959年到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当时家中一贫如洗,十口之家仅靠在株洲百货大楼公司做会计的爷爷微薄的工资维持生计。作为家中长子的父亲一边帮奶奶操持家中事务,一边暗下决心,在煤油灯下奋战数月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当时不错的株洲铁路技校学习、就业,为父母分忧。
也是一个细雨霏霏的夜晚,爷爷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中,在吃完晚餐,简单洗漱,脱掉穿了多年且补了又补的鞋子,正准备上床休息时,看到床旁放着一双大小刚合脚的上海“蓝棠”牌皮鞋,一扫疲惫之态,用略带微愠的眼神看着穿着朴素的奶奶,呵斥道:“家中余粮不多,为何还破费给我买鞋?”奶奶并未生气,用慈祥的目光看着正在门外厨房洗碗的长子的背影,眼角湿润,轻声道:“不要生气,这是孩子工作以来用他积攒的微薄收入为你买的。他看你旧鞋满是补丁,每天上班走来回十几里路,心疼你,为了报答你的养育之恩,孝敬你的,不要辜负孩子的一片孝心!”闻言,爷爷下扬的嘴角渐渐平复,微愠的眼神逐渐转为欣慰而赞许的目光。平静地走到父亲一旁,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声:“辛苦了,这是我有生以来收到的最好的礼物。孩子,谢谢你!”父亲继续洗着碗,报以憨憨微笑。
这是爷爷的第一双皮鞋,更是父亲的孝举。窗外细雨依旧,但是绵绵的细雨被微风清送,空气中似乎飘来泥土芬芳的气息,久久未散……
六十四年后新冠肆虐的某个夜晚,呼吸重症病房。窗外的小雨却不似以前那般温柔乖巧,转而急速成滂沱。奋战52个日夜,我身体虽然疲惫,但是,望着监护室内满身仪器线路,各种抢救管道横陈,呼吸机持续维持,生命指标却在不断下降的父亲,我知道,教我自强不息、孝廉长存,育我厚德载物、上善若水的那个最爱我的人要走了。强忍泪水,我为他擦干净那张尽显岁月沧桑却又大爱人间的慈祥的脸庞,轻吻了一下他的额头,最后我也像他孝敬爷爷一样为他穿上我给他准备的新鞋,送他远行。
这是我送给父亲的最后一双鞋,也是对他“孝道”的传承。窗外滂沱渐弱,转为淅淅沥沥。雷声远去,伴随我哽咽嘶哑的悲泣声隐入灰寂的苍穹……
今夜又下着小雨,雨借风势把思念轻送。屋内我刚满十一周岁的女儿仰起她稚嫩的小脸,一边跟慈爱的奶奶撒娇,一边也在为她敬爱的奶奶洗脚,尽她的孝道……
我抬头仰望绵绵细雨的天空,仿佛又看到慈父微笑向我点头,叮嘱我:“百善孝为先,家风永流传。”
心有所感,赋诗永存。《七绝.孝风永流传》“绵雨浣花沁兰亭,清风拂莲醉芳馨。初心问道沧桑事,灵台戡通孝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