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一位少年在足球场上突然倒地、全身抽搐,被紧急送医后,家人却陷入了漫长的等待与不确定中:他为什么会突然发作?下次会在何时何地发生?药物真的有效吗?...癫痫患者不仅要应对癫痫发作的疾病风险,更承受着心理压力与社会偏见。
2025年6月28日,我们迎来第十八个“国际癫痫关爱日”,今年的主题“科技助力,共创未来”。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作通常毫无征兆,患者时刻生活在“下一秒可能发作”的恐惧中,严重限制生活和社交。而更深层的挑战在于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专科医师短缺、基层诊疗能力不足等问题。约30%癫痫患者对药物反应不佳(耐药性癫痫),寻找有效治疗方案或手术需要谨慎评估与反复尝试。癫痫的日常发作记录依赖患者或家属回忆,常不完整或不准确,影响医生判断。同时,癫痫的诊断依赖医生肉眼分析海量脑电图(EEG)数据,寻找短暂而隐匿的异常放电信号,犹如大海捞针,过程耗时且易漏诊。如今,一股由可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移动应用软件等组成的科技浪潮,正为这个群体带来前所未有的希望曙光,科技创新正悄然重塑癫痫患者的生活边界。
精准诊疗体系:从经验依赖到数据驱动
人工智能,特别是深度学习算法与机器学习技术算法,正从多个维度改变癫痫诊疗格局。
1.智能诊断:
在临床癫痫患者的诊疗中,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模型可高速识别脑电图数据,捕捉细微异常癫痫波,帮助临床医师显著提高诊断速度和准确性,助力提升基层医师提高癫痫患者的识别。结合基因测序与脑电特征图谱的基因-电生理融合诊断,可实现癫痫综合征的精准分型,进一步提供精准诊疗。
2.精准治疗:
对于难治性癫痫患者,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分析MRI等影像可帮助癫痫患者精确定位导致癫痫的微小病灶(如海马硬化、皮质发育畸形),另可整合EEG、MRI、PET等多维信息,精确绘制致痫网络,为手术提供关键“地图”,协助手术规划,优化手术切除或神经调控(如迷走神经刺激VNS、反应性神经电刺激RNS)方案,最大程度保护脑功能。我国专家创新建立了“体系化SEEG技术” 助癫痫诊疗从“经验依赖”迈向“智能精准”,该技术通过脑机接口导出真实脑电信号,进入大数据处理分析的计算机,融合症状学视频资料、头皮脑电数据、神经心理学脑功能数据,进行多模态AI智能分析,实现癫痫诊疗从“经验依赖”到“智能精准”的跨越,为破解癫痫诊疗难题提供中国方案。
3.预测发作:
可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分析患者病史、基因、影像等多模态数据,预测癫痫患者未来发作频率、耐药风险及预后,可助力癫痫个性化管理。有研究建立的AI癫痫检测系统,通过整合脑电图电极位置与空间关系数据,针对儿童失张力发作(突然肌张力丧失导致跌倒)优化算法,对罕见发作类型的识别准确率达95%。通过心电图监测心率变异性作为癫痫发作前兆的“生物标志物”也取得突破,心率参数异常可能为癫痫发作早期预警提供了可能的时间窗口。有研究发现反馈式神经刺激(Responsive neurostimulation,RNS)通过放置在患者颅内致痫灶的电极片来收集电信号并进行实时分析,能够预判患者癫痫发作并达到抑制癫痫发作的效果。
科技赋能:癫痫管理的革新利器
癫痫的诊治需要详细的临床病史和专业辅助检查,但患者自我记录的发作依从性较差,且准确性随时间推移急剧下降。可能会漏掉一些非惯常发作,这种数据缺失直接影响癫痫的诊断与治疗效果,而新型科技手段正致力于填补这一空白。
1.非侵入式可穿戴设备:准确记录癫痫发作次数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管理患者的病情,从而选择出最佳的治疗方案,并监测该方案的有效性。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癫痫患者难以准确记录癫痫发作。在癫痫监测中,可穿戴设备在监测癫痫发作方面展示出巨大潜力。智能手表和耳后脑电图设备等装置采集的心率、运动、EEG等生理数据,实现日常生活中的实时监控,能更客观地自动记录和分类癫痫发作事件。脑电监测头环等可突破传统24小时脑电监测的时间与空间限制,能进行长程动态记录,通过蓝牙将数据实时传输至患者移动终端,结合AI算法自动标记疑似发作事件,提高异常放电的捕捉概率,
2.侵入式可穿戴设备:侵入式可穿戴设备如微创皮下脑电图设备被植入头皮下,持续监测脑电活动并捕捉癫痫发作前的异常电信号。研究中,微创皮下脑电图设备(24/7 EEG SubQ设备)可持续工作三个月,比传统头皮脑电捕获更高质量信号,为医生提供居家环境下的真实脑电数据。但是这种设备需要通过手术植入,可能会引起皮肤刺激、头痛等不良反应,相较于侵入式可穿戴设备,非侵入式可穿戴设备在癫痫监测具有更高的接受度。
3.智能癫痫管理软件
智能用药管理应用通过个性化提醒与药物日志,协助解决患者存在的漏服药物问题。数字化发作日记软件通过自动关联环境诱因(如睡眠数据、压力指数),生成个体化癫痫发作风险提醒。远程医疗协作应用将患者记录的发作视频加密传输至医生平台,提升远程评估准确性。
科技引领的癫痫管理新纪元正在来临,科技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认知革命——癫痫发作不再是无法预知的“大脑风暴”,而成为可监测、可干预的生理过程。人工智能并非要取代经验丰富的神经科医生,而是成为其强大的“超级助手”,将癫痫管理从被动的“应对发作”,转向主动的“预测与预防”,为深陷癫痫困扰的患者带来前所未有的希望——一个发作可控、生活不再受限的未来。(神经内科 吴凌超 刘超荣 李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