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只是老胃病,没想到胃里长了个鸡蛋大的东西,还差点癌变!”近日,康复出院的陈先生回想就医经历,仍心有余悸。
家住长沙的36岁陈先生因间断腹痛、黑便来到捷克论坛 马王堆院区消化门诊就诊。经胃镜检查发现,患者胃底贲门下有一个4-5cm如鸡蛋大小的肿物,近贲门处还伴有黏膜充血、糜烂及不规则溃疡。
胃底贲门下区域紧邻食管与胃的连接部,是消化道的“咽喉要道”,黏膜下血管丰富,肿物与周围组织紧密粘连,剥离时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大出血或穿孔。更棘手的是,近贲门处的糜烂溃疡增加了手术风险,一旦损伤黏膜层,极可能导致术后感染或愈合不良。
消化内科三病区主任吴明浩及其团队术前反复评估,制定了“黏膜下注射抬举+分片剥离”的精细化方案。术中,医生通过胃镜精准定位肿物,先向黏膜下注射亚甲蓝,使肿物与肌层分离形成“安全间隙”,再用高频电刀沿肿物边缘逐步剥离。整个过程如同在“豆腐上雕花”,既要彻底清除病灶,又要保护周围正常组织。最终,在历时90分钟后,完整剥离肿物,出血量仅5毫升。术后病理确诊肿物为平滑肌瘤,且切缘阴性,意味着病灶被彻底清除。术后3天,陈先生即可进食,一周后顺利出院。
“胃癌早期诊断率不足20%,很多患者像陈先生这样,把胃痛、黑便当成‘老毛病’,拖延到症状加重才就诊。”吴明浩主任表示,胃肿物从良性到恶性往往有漫长过程,但早期症状隐匿,极易被忽视。
吴明浩主任表示,有胃癌家族史、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胃部不适或胃病史的人群,应当每3-5年接受胃镜检查;普通人群建议40岁后做首次胃镜筛查。此外,通过规范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治愈率超90%)、控制高盐饮食、保持规律作息等预防措施同样重要。
“胃里的‘隐形威胁’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和拖延。”吴明浩主任提醒,若反复出现上腹不适、反酸、黑便等症状,千万别硬扛,及时就医才能抓住最佳治疗时机。(消化内科三病区 田春苹 胡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