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论坛

捷克论坛 服务号
捷克论坛 订阅号
挂号指南>>
温馨提示:
门诊周一至周六开放,急诊每天24小时开放
正常上班时间门急诊咨询:0731-83929900(天心阁)/84762791(马王堆)/81866120(岳麓山)
非正常上班时间门急诊咨询:0731-82278048(天心阁)/84731731(马王堆)/19892801600(岳麓山)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捷克论坛  >  捷克论坛 宣传 > 新闻动态
【“青苗计划”培训班】--“青苗”说(10)
发表日期:2025-09-19 11:30:07;点击率:1


金秋九月,既是时序更迭的节点,更是沉淀蓄力的开端。9月8日,第七期“青苗计划”临床科室骨干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班如期开班,本次培训特别邀请省卫生健康委科教处处长李强担任导师,围绕“临床创新思维与科研项目申报”主题开展专题授课。

“青言青语”,传递管理之道。“青苗”们在培训中沉淀智慧,明晰方向,稳健前行。接下来,让我们透过他们的点滴感悟,共同奔赴下一程的成长丰盈。

检验科三部 谭超超

李强处长的专题讲座,为参训学员在临床科研的探索之路上点亮了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其中,“有组织的科研”这一核心要义,让我产生了最为深刻的感悟与思考。李处长在授课中着重强调:“新时代的临床科研,早已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而是‘兵团作战’的格局。”唯有有效整合并团结身边所有可调动的资源与力量,才能突破个体能力的“天花板”,实现临床科研的提质增效。回顾捷克论坛发展历程,在肝胆疾病诊疗、心血管介入治疗、康复医学等领域已积累了丰富的病例资源、成熟的特色技术与稳定的患者群体,这些正是我们开展临床科研最宝贵的“富矿”。真正具有临床价值与创新意义的科研,应当立足自身所在科室的专业特色与临床优势,将日常诊疗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待解难题”转化为具体的科研课题,再通过“有组织的科研”模式整合多学科资源协同攻关。这种“源于临床、服务临床”的科研路径,不仅能让科研成果更贴合实际需求,更能为提升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健康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眼科一病区 曾琦

聆听了卫健委科教处李强处长的授课,让我对医学创新与科研实践的认知被彻底重塑。课程打破了我 “创新遥不可及、科研与临床对立” 的固有观念,让我明白在精准医学与科技迭代的当下,临床医生既是诊疗服务的提供者,更应是医学创新的主力军。李处长强调 “从病床到实验室再回到病床” 的闭环逻辑,让我深刻认识到 “最好的创新藏在临床痛点里”。这促使我反思,日常诊疗中患者的抱怨、操作流程的不便、治疗效果的局限,并非无关紧要的细节,而是值得深挖的创新起点,每一个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都可能孕育着有价值的创新方向。课程更厘清了临床与科研的共生关系:临床实践是科研的源头活水,提供真实问题导向;科研成果反哺临床,通过循证医学优化诊疗策略、提升服务质量。课程的结束是实践的开始。作为临床医生,我将以患者需求为核心,保持对临床细节的敏锐洞察,主动参与多学科协作,充分利用捷克论坛 创新支持体系,让科研真正成为提升诊疗水平的工具而非负担。

消化内科一病区 杨丽

李强处长强调的“临床科研核心在于‘问题来源于临床,成果回归于临床’”,令我感触颇深。科研并非脱离实践的“高深学问”,而是蕴藏在每一个病例、每一次诊疗过程中。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便能从临床实践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三位同事的分享更让我看到了科研的真实模样。他们从微小临床困惑出发,整合身边资源、开展跨学科合作,一步步克服困难,最终实现课题申报与成果转化。这些鲜活案例不仅传递着挑战与坚守,更满含发现与成长的喜悦。前路有课程指引的“明灯”,身边有榜样示范的力量,余下的便是脚踏实地的践行。期待未来,我也能将临床思考转化为科研成果,在分享台上讲述属于自己的成长故事。

细胞移植病房 刘灿

此次“青苗”培训,让我收获颇丰,核心感悟可凝练为五点:一是兴趣是成长基石。唯有怀揣对临床工作的热爱,方能扎根一线、深耕实践,真正洞察患者需求,精准捕捉临床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聚焦是突破引擎。在临床需求与实际问题中找准研究方向,持续聚焦、久久为功,方能实现创新突破,而坚实的临床根基,正是平稳向上发展的有力支撑;三是协作是创新路径。建立多维视角,主动开展跨领域、跨专业合作,紧跟医学前沿动态,才能推动知识融合与技术创新;四是培育是发展关键。坚持“外引内培、以引促培、更重内培”的理念,才能构建人才成长的良性循环,保障学科可持续发展;五是文化是隐形动力。优秀的文化精神引领能增强团队认同感与凝聚力,为创新成果的孕育提供肥沃土壤。这五重感悟相互关联、层层递进,为我今后的临床管理与科研实践指明了方向。

乳甲外科一病区 曾杰

本次的课程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跨学科融合与创新思维在破解临床难题中的关键作用。总结所学感悟:医学前沿的突破发展,离不开多学科技术的深度融合、临床痛点的精准挖掘、系统化创新需求的敏锐识别,更依赖底层创新思维的坚实支撑。作为临床科室骨干,我们必须主动顺应这一发展趋势,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纳跨领域知识,以临床问题为导向驱动研究实践,在持续探索中实现从技术跟跑到价值创造的跨越,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与水平贡献创新力量。

麻醉科二部 魏来

李强处长提出的“有组织的科研”战略思路,是捷克论坛 科研迈向高质量发展、实现重大突破的关键路径,引导科研思维从“我能做什”向“国家和捷克论坛 需要我做什么”进行升级。其中,“聚焦科研焦点”是前提。这需要捷克论坛 层面做好顶层设计与战略研判,以国家重大健康需求、区域疾病谱特点及捷克论坛 临床优势专科为导向,寻找科研方向的“最大公约数”。建立定期学术协作制度,推动不同项目负责人交叉研讨,凝练出兼具高度与整合性的科研焦点。“集中力量”是成功的关键。需配套资源倾斜与机制保障:一方面要打破科室壁垒,围绕科研焦点组建跨学科、跨专业攻关团队,让基础研究、临床诊疗、数据统计、公共卫生等领域专家协同设计研究方案;另一方面要整合平台资源,将生物样本库、数据中心、实验平台等优质资源优先高效服务于核心方向,避免重复建设与闲置。同时,科研部协调解决协作难题,建立以协同创新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与利益分配机制,为团队合作解除后顾之忧。

肝胆外科五病区 陈晨

在科研项目实施方面,强调“需求导向”的选题原则,需兼顾科学性与可行性,鼓励从临床实践中挖掘真问题、提炼真需求。项目申报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精准解读政策指南、精心撰写申请书、严格遵守伦理规范,并注重形式审查与时间节点管理,以提高中标率。整体而言,临床创新与科研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以思维创新为先导,以团队协作为支撑,以规范管理为保障,最终实现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和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儿童医学中心六病区 刘丽萍

“临床医生如何做科研、如何做好科研”,既是临床工作者热议的焦点,也是普遍面临的难点。李强处长的课程,为我解开困惑带来了新启发与新思路。他指出国家倡导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的科技发展路径,鼓励依托平台资源强化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医疗工作者而言,科研恰是要从临床问题出发,紧跟科技前沿、突破思维定式,以创新手段破解耐药难题、填补诊断技术空白等医学痛点,进而推动行业发展。课程中关于专科建设与学科建设的论述同样令我触动深刻:专科建设侧重医疗技术能力提升,实现“人有我优”;而学科发展则需参与国内外前沿问题攻坚,发出自身声音,核心在于创新精神。“勤于临床、善于思考、乐于探索”,唯有以临床待解问题为研究目标与创新点,设计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案,主动对接院内外科研平台及交叉学科人员交流积累,科研思维提升与课题申报立项终将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跨越。(组织人事部  李倩 陈慧)